沒有目標的目標
在我少年時代,同學們問我將來要做一個怎樣的和尚?我頗茫然,僅回答說:「只要做一個和尚就好!」
當三十歲時第二度出家之後,有一位長者居士,聽說我要入山禁足閉關、看經自修,特地前來看我,見面就問:「法師青年有為,前途不可限量,乃是明日佛教的龍象,不過近代中國佛教,有四位大師:印光、弘一、虛雲、太虛,你究竟是要學那一位,走那一條路?」我也不以為然,只回說:「這四位大師,我都學不上,印光的淨土,弘一的戒律,虛雲的禪定,太虛的教理,依我的資質條件,不可能把他們之中的任何一位能學得像。」那位居士嘆了口氣走了。其實我很想告訴他說:「我走第五條路。」我將盡我自己所能,去修學釋迦牟尼佛的遺教,能學多少算多少,能知多少算多少,能行多少算多少,盡心盡力,但不敢跟任何古人比較。因為從小記取我父母的兩段名言:
有一次我父親帶著我經過一條河邊,正好有一群鴨子見到我們經過,就被驚動下了河,而往對岸游過去。父親問我:「孩子!看到那一群鴨嗎?牠們在河中游水,大鴨游出大路,小鴨游出小路,不論大鴨小鴨,大路小路,都能游過了河。如果自己不游,就沒有路,也過不了河。」當時父親又告訴我:「孩子!做人也是這個樣,不管才能大小,不問地位高低,只要盡心盡力,總會走出一條路來。不要羨慕他人,也不要小看自己。」
另有一次,我的母親正在做家務,來了幾位鄰居的太太,見到我在一旁,就拿我做話題,一位太太說:「這個小男孩!好乖啊!好聰明啊!將來一定可以成為人上人,住的是樓上樓。」另外一位太太說:「嗯!好的是住樓上樓,不好,就得在樓下搬磚頭了!」我的母親看了我一眼,向她們說聲謝謝,然後發表她的看法說:「不管是住樓上樓或者是在樓下搬磚頭,只要他不做賊骨頭就好。」
我的父母都是不識字的文盲,非常平凡,但在他們心靈的深處,能夠流露出這樣智慧的語言,對我一生的影響實在很大。
由於我從小體弱多病,所以也沒有太多欲望,沒有要為自己建立功名地位,也沒有一定的目標要去完成,只是順著因緣,踩穩腳步,努力向前。尤其是自從懂得佛法,並且得了受用之後,我沒有自己的事業可言,沒有自己的目標可求,只有想到如何修學佛法、弘揚佛法。努力的目的,與其說是自己的前途,毋寧說是為了佛法化世功能的推動。
回想我六十多年來的生命過程,都不是我預先想到和預做安排的。正因為我沒有預定安排什麼,反而可以左右逢源,隨遇而安;正因為我沒有一定的目標想要完成或者是非得要完成某一項目標不可的念頭,所以落得輕鬆,沒有給自己太多的壓力,也不會受到外境和他人給我太重的壓力。是我該做而能做的,當然做;該做而我不能做的,就不做。不過我自己還是凡夫,對於利害得失名聞利養,不能完全無動於衷,但是這些問題只要通過我對於佛法的認識,就會很快地自我調整與化解。因此不管在任何環境、任何情況下,也不會生活得那樣地焦慮和痛苦。
像我這樣沒有一定目標的人生觀,很可能會被一般人誤認為是消極和逃避現實。的確,如果用之不當,可能真的會變成消極,所幸我有佛教的信心,並且經常提醒自己:要以發菩提心為基礎,要用四弘誓願做前導。
我雖沒有個人的小目標,卻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失落全體眾生所共有的大方向、大目標。---本文摘自《聖嚴法師學思歷程》
四弘誓願 是 什麼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心懷感恩能減少煩惱
佛教是一個報恩、感恩和懷恩的宗教,特別是淨土法門的修行者,一定要想到如何感恩。希望眾生得到利益就是感恩,這種觀念也就是度眾生的基本立場。
〈四弘誓願〉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了慈悲所以要度眾生。如果想要成佛,一定要行菩薩道,行菩薩道的著力點就是利益眾生。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之中,自我中心,也就是自我的執著、自私的行為會淡化、減少;自我的執著愈輕,智慧出現的機會愈大,智慧就會增長。因此,度眾生不僅是為了慈悲,也為了開發我們的智慧;慈悲與智慧是一體的兩面。
可是每當遇到挫折的時候,煩惱心就會增強,會想:「我度眾生,誰來度我?」這種抗拒心一出現,智慧心就生不起來。所以,理論上我們因為發菩提心而度眾生,但實際上因為煩惱重,心中會產生抗拒的力量,讓你想不到為什麼要度眾生,這就是業力,也叫作業障。因此,我們要講感恩、報恩。用感恩、報恩的心面對眾生、面對所有的人;每當煩惱心生起時,就說我面對的是恩人、是幫助我的人,不是仇人、不是壓迫你的人,煩惱心就會漸漸減少。
另一方面,我們在度眾生時,通常會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好像有能力幫助他人很了不起,有點得意、有點傲慢。這不是報恩的心,而是施惠心;施惠是給人家恩惠,不是因為得到恩惠而回饋,是一種傲慢心、沒有謙卑的心,也是煩惱。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延伸閱讀 👉普門品與四感
https://youtu.be/Ahhn8RNt_3s
#心懷感恩能減少煩惱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普門品與四感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四弘誓願 是 什麼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合乎因果的追求
一般人常以為,佛法要我們什麼都不求,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佛法雖然教我們不要「貪求」,但卻教我們要「求願」,如此一來,個人不會失去奮鬥的目標,社會也才有繼續進步的動力。
「求願」就是許願、發願,願自己朝著某個方向走,或是完成某件事。例如,佛教的「四弘誓願」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無論是要度無邊的眾生、斷無盡的煩惱,或是要學無量的法門,都是一種為眾生無止盡學習的願心和願力。因此,求願是活到老、學到老,一輩子持續不斷地學習,並且要求自己種福、培福、多付出,也讓自己更進步。
而「貪求」則是無止盡的欲求,無論看見別人擁有什麼,自己都想擁有。例如,看見別人有一棟房子,就興起想要擁有一棟房子的念頭;如果別人擁有一輛進口車,則又轉念想要擁有一輛進口車。無論該不該要、能不能要、需不需要,凡是自己想要的,就要得到手。所以,貪求並沒有什麼道理,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求,是不切實際的。
有些人利欲熏心,為了貪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走旁門左道,結果往往因而倒大楣。例如,金光黨就是專門利用人們貪小便宜的心理弱點,引誘人上當,來達成詐財的目的。此外,有些人雖不向人求,卻轉而向鬼神、佛菩薩求。例如到廟裡許願,等自己真的發財了,再回到廟裡還願,為神明「安金身」。不過,這種短暫利益的交換,只是一種賄賂神明的手段罷了。
就像在人世間有行賄、受賄的人,在鬼神界也有受賄的鬼神,但是,佛菩薩或是正派的神明是絕對不會受賄的。會受賄的鬼神就像人世間的貪官、污吏一樣,雖然能暫時滿足你的需求,好像真的有點效果,但一時的利益總是像肥皂泡一樣虛幻,很快就消失了,換來的卻是無法自主的未來。即使是「點石成金」的法術,事實上也只是一種障眼法,如果被點的東西本來就是一塊石頭,將來還會是一塊石頭。而神明或佛菩薩真的應許了你的願望,也只是暫時預支自己的福報,以後還是要償還的。
因此,非分的貪求一定會帶來痛苦。即使求到了,也像是舉債借來的,借的愈多,將來要還的就愈多,現在的快樂就是將來的苦果。所以,如果不好好地努力培福、奉獻,罪過是很大的,將來要承受的因果責任難以想像,也許來世做牛做馬都還不起。
其實,人如果想求福報就要先努力培福,如果不培福,而光是享福,就等於是欠債,就像向他人借款一樣。所以,一個人該擁有多少就擁有多少,沒有人能夠平白無故地賺到錢、得到富貴。如果真能不勞而獲,將來可能還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站在佛法的立場,一般人求學、求職、求富貴都是應該的,但我們的追求應該要合理,而且要付出自己的努力作為代價。其次,要明白權利、義務和責任的關係是並行的,我們如果要求福,就要先培福;要享受權利,就要先盡義務,這就是因果。只有合乎因果道理的追求,才是最好、最可靠的,否則就是貪求,即使勉強得到了,禍患也會跟著來。
所以,我們要用「求願」的方法,為達成目標而努力奉獻,切勿用「貪求」、迷信的方法,否則會得不償失。
--本文摘自《真正的快樂》
延伸閱讀 👉如何追求理想
https://youtu.be/G473m1IfC5s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合乎因果的追求
#真正的快樂
#如何追求理想
四弘誓願 是 什麼 在 證嚴法師談「四弘誓願」 - 慈濟宗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希望人人都還要發一個更大的,無限量的心,那就是『佛道無上 誓願 成』,我們都 是 在學佛的人,學佛不成佛,那你就不要學佛了,最重要的,佛還是在自己的心裡 ... ... <看更多>
四弘誓願 是 什麼 在 四弘誓願是學佛四個階段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四弘誓願是 學佛四個階段,首先你要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跟一切諸佛如來同願,同一個願。發了願之後,「煩惱無盡誓願斷」,叫你念三千遍 是 斷煩惱 ... ... <看更多>